无痛分娩操作一例总收费应该多少?额外应该提取多少钱?
胡灵群:这个事情每个地方不一样的,我听到的最低收费是:打包收费286元,好像在聊城,他们的分娩镇痛在90%以上。从刚才讲座中的图标看到,即使300元/人打包收费,如果能产生150位产妇/月的规模,也就是5位产妇/天,也是能养活(工资+奖金+待遇)三位麻醉医生轮班倒的24小时产房运作,能够把这件事情开展起来的。这是从直接效益的角度,通过规模效益实现的。如果从间接效益的角度,这就是更大的收益,到第11个月后(从0%上升到>50%前后)净增82%,这个数据从威县和聊城的信息得到确认。他们是基层医院,院领导告诉我现在是名利双收,医院的口碑大增。甚至有产妇从北京赶到这些基层医院无痛分娩,还有市里局长的女儿,不在市医院生小孩,却到区级医院生小孩,就因为那里有无痛分娩。他们受到了很多很多的关注,不仅仅有许多直接、间接效益,也改善了医患关系。
这个问题是很地区性的,大概给大家一个概念:威县站提成30元/位,深圳站给100元/位。必须非常清楚地知道,要出现大的间接效益,必须先养活我们的麻醉医生,养活他们需要有规模效益。规模效益的得到需要激励机制,就像种树需要肥料、阳光、水分一样。当年和深圳宝安区妇幼保健院陈院长在重庆宾馆大堂谈了2个小时的主要话题就是:怎么让无痛分娩项目尽快出现规模效益。根据现有的实践,这一激励机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 必须同时有产科和助产的激励机制。自从出现威县倡导的2:1:2,尤其是分娩镇痛率破了记录后,他们的麻醉:产科:助产/产科护士=2:1:2似乎比以前的2:1:1更合理些。
2) 和收费高低有关。300元/位需要150位/月(5位/天)才能保本,2000元/位则只需要2位/天就行了。显然激励机制的力度会是不一样的。
3) 区域收入高低决定激励制度的力度。深圳和威县的力度是不一样的,但都取得了非常积极的结果。深圳站的无痛分娩比例从原地踏步不变的20%左右到了现在的60%左右,他们的剖宫产率可能是所有参加中国行活动医院当中降低幅度最大的,已经突破到了25%以下。威县站创造的记录前面提到了。
4) 按理有了直接、间接效益,医院没有道理不高兴,但在发放奖金过程中,医院领导还有一个和其他专业平衡的问题。中国人讲究和谐,大家不太关注干活是否一样,奖金分配必须合理平衡。只给麻醉医生或/和产科医生、助产士的额外收入,将打破这个和谐“气氛”。应该像当年邓小平先生说的那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三年以后再改成和谐样的甚至转为惩罚样的。
还有一件蛮重要的事需要和大家共享,就是在医院下发奖金后,比如100元/人作为刺激规模效益的奖励,必须要直接发放到人,而不是在科室内进行二次分配、平均到人。这种思维模式是非常有害的。我知道的几家医院采取这种方法后,他们分娩镇痛率并没有很大进展,因为干活的没有看到直接的效益,起不到效果。 |
胡灵群:一直有人在问无痛分娩收费项目。据我所知,正式明文规定的收费还是不多。深圳市和乐山犍为县已经开始了公费医疗保险,很多地方的物价局规定只要事先备案批准就可以。这也是针对新项目开展的一贯做法,中国这样,美国也一样。分娩镇痛打包收费是每一个地方根据自己现有的规矩做起来的;还有用特需收费的方式;还有些地方是跟导乐收费绑在一起的,因为导乐收费是走在前面的。特需收费在每个地区也不一样,有的地方规定只要提前申请特需收费就不算违规,大部分地方也都是这样做的。最近湖北省武汉妇幼保健院的疼痛科余锦芬主任,把武汉地区的收费标准统一了,据我所知她采取的办法是打包收费。
胡灵群:我想应该是一样的道理,就是说,都有一个把收费的组合打包的问题。
在美国,一个新项目的开展也是这样的。举一个例子:我以前做TEE,做心脏手术麻醉。TEE至今在美国都不能直接收费,也都是采用绕着走的办法收费。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采取的办法是,让心脏科医生做一个诊断,然后快结束的时候再做一个诊断,通过这个诊断就成了两个TEE检查。监护收不了钱,这样就夹缝中做事情,最后也把事情做成了,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收费的金额刚才讲到了,最低的是280多元,最高的是3000元。
在物价部门没有出台标准之前, 一个新项目的开展特别需要夹缝中做事的办法,那么分解打包、捆绑组合、特需渠道等等都不失为一种路径。 |
当无痛分娩项目开展起来的时候,可以使用无痛分娩的产妇都使用了无痛分娩,那么我们的间接效益是不是越来越少,慢慢就没有了?
胡灵群:就间接效益而言,开展了无痛分娩项目之后,间接效益中的一部分来自于跑到你们医院来的那部分外院的病源。首先启动的单位会非常明显,后来的医院会越来越不明显,然后会遇到新的平衡。如果在温州的另一个医院,再做一个研究,结果可能就不会有那么明显的间接效益了,但不会全部消失,因为间接效益还来自剖宫产率降低后床位周转率提高而带来的收益增加,还有部分来自于提高母婴安全后医疗赔偿的减少。中国行医院就出现过年人均产妇赔偿金额下降近十倍的结果,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增收节流了。
但确实存在随着无痛分娩的广泛普及,间接效益渐渐缩小的问题。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赶早,就像我的那本书《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上说的,最后启动的不但得不到实惠和口碑,还非常非常累人,因为要把别人嘴里将要吞下去的东西抢回来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很多地方还没有体会,问南京、石家庄、温州、深圳、佛山、广州、柳州、聊城、威县、郑州等中国行医院的领导,他们产科病人已经出现了产妇人群的流动。杭州、武汉、宁波、上海将会紧随其后。
最后的结论是,要趁早开展无痛分娩项目,否则将对医院非常不利。 |
我一直有个疑惑,其实胡教授在开展无痛分娩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什么利益,最多也就是在中国旅行了一趟而已。我想问的是,为什么您会这样热衷把这个项目推向全世界然后让大家所接受?
胡灵群:你这个问题其实代表了很多人的困惑,这个其实与无痛分娩中国行的起源有关系。记得当时变成了美国医生以后,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和中国同行分享,然而,在分享当中碰到了很多很多的障碍。大部分国人给人的感觉很谦虚,而一旦深入实际临床工作,对新理念又是非常抵制的。其实,这种现象在国外非常正常,也一直有大量的医学教育实践正在试图改变这些。一直想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让大家开放思想,摆正心态,帮助中国医学尤其是围产医学和麻醉学临床学术水平的提高,并且走向世界。普通学术交流固然重要,如何把国人的医学学术、医疗体系、临床医疗水平和世界水平并进,而且能自我完善,却是一个大大的梦。无痛分娩中国行只是把这些崭新教育手段变成了诠释或演绎这个梦的一个实际的载体、媒介或道具。这里所说的先进医学教学理念是指衡量医学教学好坏的尺子,看是否改变了病人的临床结局。中国行的思路就是建筑在这一点上的。曾经有位中国医学界的著名人士说很少能见到像中国行这样在国内外都叫好的项目。中国行的医学教学实践让美国麻醉界和围产界也出现了振荡。而国内出现叫好声,更多是因为它的医学先进理念。但两者都没有脱离一个基本点:改变了临床结局。细心的人可能知道,中国行打前站的两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循证临床麻醉学》的核心就是临床结局。
作为一个常人没有什么特别的,说简单了很简单:当人死去的时候,我们的墓碑上不能刻上赚过多少钱,这个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作为人类的一份子,一生当中能够做的事就是要竭尽全力地帮助人类社会进步。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也是很简单:救死扶伤! 普通医生看一个病人是一个病人,而学术界的医生需要的是追求质和量。所以这是作为一个医生都应该具有的朴实作风,尽力而为。做医生很辛苦,不光国内这样,国外也这样,我也不例外。我觉得做医生只有有了热情和奉献精神才能做出味道来。我周围的人都觉得我在中国行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劲的事,觉得不可思议,是他们不理解这是一件很有味道的事。大家在治愈病人、抢救成功后感觉都非常好。想像一下,我们能够把成千上万的病人都搞定,那是怎样的感觉?
大家还没有问,但我知道不少人有这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美国人而且是大量的所谓大佬还有大量的美国华人医生都加入到了中国行?简单回答:志同道合。大家认同这种思维方式,觉得能在里面作出一份贡献。有否其他动机的?有!想了解中国的美国同行也有不少。中国行也是把这作为一个目的,增加中美民间交流,减少误解误读。说到旅游,本人在出国前几乎就已经走遍了中国的大好河山,现在回家看父母才是最根本的。倒是至今没有去过欧洲,不是没有钱,而是把所有的假期时间都奉献给了中国行,至今家人都有意见。
希望通过中国行能够使大家学到更多国外先进的东西,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产科麻醉。其实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我现在还有一个重大课题在搞困难气道预测,因为中国行我的气道模型数据分析进行得很缓慢。我有很多事情要做,也很忙,只是做事有个轻重缓急而已。
没有太多好说的,就这样简单,要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医生,要竭尽全力做自己在做的事情。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一定要做多大的事情,尽力而为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最重要。当然,人各有志,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
我是山东省淄博市一家医院的麻醉医生,我们对无痛分娩中国行非常感兴趣,去年也参加了无痛分娩中国行在聊城的活动,感觉中国行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请问:无痛分娩中国行能否在淄博也成立一个合作点?如何成立这个合作点?标准是什么?
胡灵群:很多人问到如何才能成为无痛分娩中国行(以下简称:中国行)的一个合作点。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很容易回答,因为中国行的运作模式是版块式移动的。也就是过了这站就没有这店了。去年在华北,已经覆盖了山东,到了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和枣庄市妇幼保健院,今年在华中,按中国八大区版块式移动。我们希望能够到中国的每个角落,能够帮助每个地方开展起无痛分娩和产科麻醉,更确切地说是普及现代产房。其中也有利于当地同行间的交流和中国行实际运行中的人员调配等具体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也遇到过一些想开展、需要帮助的单位,为此,有了一个中国行扶植计划。去年试了点,今年正式开始了。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为今年中国行扶植计划的最后一个合作单位。不管是正常的中国行合作点还是扶植计划的合作点都有一个规矩:1) 必须通过各种办法,实现24小时麻醉医生进驻产房。2) 一定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实现规模效益(没有规模效益,失败是注定的,大家反复纠结的如何养活麻醉医生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一定是令人失望的)。我们需要知道实现规模效益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如何实行?3) 必须院长亲自出面讨论进行中国行的合作。
能不能成为中国行的合作点?答案是能的,可以成为扶植计划的一个合作点。今年的扶植计划已经是没有了,明年可能还有一个名额待定中。但中国行扶植计划不一定能马上满足大家的需要。中国行正和美国华人执业医生协会合作寻求一个能够持续帮助中国医院的办法。
胡灵群:我们现在采取的办法是,等到意向合作单位的三个标准实现以后,医院可以派三个人(一个产科、一个麻醉、一个助产或者护士)到中国行在合作医院实施中国行产科麻醉基本建设计划的一周期间,进一家医院的产房观摩和参加中国行的各种交流活动,学习一周之后将知识技术带回自己的医院。
目前中国行扶植计划还在尝试中,还没有开花结果,但是这一天会很快到来的! |
审稿:蔡贞玉 -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北京)产科主任
全部评论(0)